您好,欢迎访问东付通_聚合家POS机官网!

全国招商热线

18828096318

警惕非法集资,保护自身财产

发布时间:2021-08-24 10:01:06浏览次数:

警惕非法集资,保护自身财产(图1)

近年来,非法吸收公众存款、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,一直是金融犯罪的“重灾区”。非法集资往往假借或曲解国家、区域或行业金融发展政策,虚构“投资项目”、“理财产品”,编造投资前景,许诺超高收益率欺骗群众。许多低收入人群、农民群众、退休人员参与其中,有的案件中超过半数参与者为老年人,不少群众把“养老钱”、“救命钱”投入集资,几乎血本无归。

什么是非法集资?

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,向社会上不特定的公众筹集资金,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。

非法集资行为往往具备以下四要件:

1. 未经依法批准

未经依法批准一般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。根据现行法律法规,凡是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(如吸收存款、公开发行证券、公开募集基金、销售保险等),都需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。

2. 承诺还付本息

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,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,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。

3. 不特定的对象

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。这里“不特定的对象”是指社会公众,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。

4. 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

为掩饰其非法目的,犯罪分子往往与投资人(受害人)签订合同,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,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。

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

1. 承诺高额回报

暴利引诱,是所有诈骗犯罪分子欺骗群众的不二法门。不法分子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,开始往往按时足额支付承诺的本金和利息,然后用后集资人的钱兑现先前的本息,等达到一定规模后,便卷款跑路。

2. 编造虚假项目

不法分子会编织一个或多个“高大上”的项目。例如,以“新技术”“新政策”“区块链”“虚拟货币”“电子黄金”“网络炒汇”等为幌子,描绘一幅预期报酬丰厚的蓝图,把集资参与人的胃口“吊”起来,让其产生“不容错过”“机不可失”的错觉。

3. 全面包装粉饰门面

为给犯罪活动披上合法外衣,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,办理完备的工商执照、税务登记等手续,这些公司采取在豪华写字楼租赁办公地点,聘请名人作广告等加大宣传,骗取群众信任。

4. 利用亲友关系

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亲戚、朋友、同乡等关系,以高额利息诱惑,非法获取资金。

5. 通过网络联络

不法分子租用境外服务器设立网站或设在异地,发展人头一般用代号或网名,有的还通过网站、博客、论坛等网络平台和 QQ、MSN等即时通讯工具,传播虚假信息,诱骗群众上当。一旦被查,便以下线不按规则操作等为名,迅速关闭网站,携款潜逃。

非法集资的风险防范提示

公安机关提醒,下面7种情形必须高度警惕:

1.所许诺的投资收益率畸高,尤其是许诺“静态”“动态”收益等回报方式。

2. 电话推介、设立大量分支机构推介“投资项目”;在街头、超市、商场等人群密集、流动场所和金融机构办公场所附近发放“理财产品”广告;频繁招揽老年人投资,尤其以公开讲座、聚会、馈赠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加入。

3. 以“虚拟货币”“资金互助”及境外股权、期权、期货、能源、矿产、外汇、贵金属等投资、交易为噱头吸引投资,投资金额不限且许诺固定回报;声称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,但并不办理合伙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手续。

4. 公司法定代表人、股东、高管人员使用虚假身份注册,经营或有不良信用记录、网上负面信息。

5. 公司注册地、网站注册地、服务器所在地在境外或高管系外籍人员的公司,以公开讲座、演讲等方式吸引投资。

6. 以各种“山寨”荣誉称号和所谓的名人、专家做广告宣传,以及以大型集会、庆典等方式宣传、推介“投资项目”。

7. 声称与银行“战略合作”或者声称群众的资金由银行托管、监管,但实际上仅仅是在银行开立有账户。 

如何保护自己,远离非法集资活动

一、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。

二、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。主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,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,看宣传中是否含有或暗示“有担保、无风险、高收益、稳赚不赔”等内容,有没有实体项目,项目真实性、资金的投向去向、获取利润的方式等。

三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。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,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风险,

四、增强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意识。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,参与者投入非法集资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。